您的位置: 首页  >> 普及读物  >> 历史
全站搜索
 
请选择搜索范围
 
新书上架
 ·文苑英华——古都 2015-12-1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 2015-12-15
 ·杜诗详注(典藏本 2015-12-15
 ·世说新语笺疏(典 2015-12-15
 ·乐章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阮籍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元稹集(典藏本) 2015-12-15
 ·韩偓集系年校注( 2015-12-15
 ·花间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李太白全集(典藏 2015-12-15
 ·顾太清集校笺(典 2015-12-15
更多
最近浏览
 ·中国人应知的历史 2023-12-5
 ·论语译注——中国 2023-12-5
 ·礼记 (一函六册 2023-12-5
 ·日本汉语教科书汇 2023-12-5
 ·资治通鉴(中华经 2023-12-5
 ·新唐书(全二十册 2023-12-5
 ·画道(精) 2023-12-5
 ·诗境浅说正续编- 2023-12-5
 ·宋代散文史论 2023-12-5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2023-12-5
图书简介



《中国人应知的历史常识》
  丛 书 名:
  定    价:39元
  作    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发布日期:2015-12-18
  页    数:380页
  字    数:300千字
  包    册:9
    ISBN  :978-7-101-08093-3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6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有趣的问答、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从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经济科技、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社会生活、军事外交、历史地理等九个方面,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最应该掌握的常识,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优秀读物。

    1. 全新的思路,新颖的形式。本书以杂志的编辑思路,分栏目设计内容,从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经济科技、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社会生活、军事外交、历史地理等九个方面,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最应该掌握的常识。
    2. 有趣的问答形式。如刘备的荆州是“借”来的吗?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李白“诗仙”之名是怎么来的?杜甫“诗圣”之名是怎么来的?等。
    3. 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各个问题多则五六百字,少则二三百字,文笔生动,且根据内容配以形象的图片,使读者对相关知识一目了然。

上架建议:历史,传统文化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人物事件

什么是三家分晋?
汉初“三杰”指的是谁?
曹操为什么被称为“白脸”奸臣?
刘备真的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出山吗?
刘备的荆州是“借”来的吗?
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何谓“司马昭之心”?
“竹林七贤”都是贤者吗?
北魏孝文帝改革真的很成功吗?
为什么说隋文帝是“欺孤儿寡母以得
天下”?
隋文帝是隋炀帝杀死的吗?
 “请君入瓮”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狄仁杰真的是“神探”吗?
 “烛影斧声”说的是什么事?
杨家将的故事是真的吗?
包拯为什么那么有名气?
明朝的“九千九百岁”是怎么回事?
袁崇焕为何被凌迟处死?
清初为何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说?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什么意思?
湘军、淮军分别是由谁创建的?
火烧圆明园的究竟是英法联军还是
八国联军?

典章制度

何谓九品官人法?
唐代的五花判事指的是什么?
唐朝翰林院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唐律疏议》的“疏议”是什么意思?
明代的锦衣卫是什么样的机构?
明清御门听政是怎么进行的?
军机处是什么机构?
秘密立储是什么意思?
金瓶掣签制度的由来是什么?

经济科技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
 “孔方兄”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
唐代的飞钱是“钱”吗?
赵州桥为什么那么有名?
唐三彩就是三种色彩吗?
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是怎样使用的?
什么是成化斗彩?
何谓“一条鞭法”?
《本草纲目》为什么被称为“古代中国
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是本什么样的书?
“西学东渐”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广州十三行?

文学艺术

 “文君夜奔”说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
李白“诗仙”之名是怎么来的?
杜甫“诗圣”之名是怎么来的?
“唐宋八大家”之名是谁提出来的?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
宋版书为什么那么珍贵?
唐伯虎为什么被称为“风流才子”?
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是什么样
的故事?
“三言二拍”指的是哪几部书?

文化教育

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
唐代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
进士”的说法?
编写《资治通鉴》的除了司马光还有谁?
《康熙字典》是什么样的字典?
《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何谓“乾嘉学派”?

哲学宗教

何谓“三纲五常”?
何谓“玄学”?
玄奘之前还有哪些和尚曾“西天取经”?
真实的张三丰是什么样的?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的是哪三个人?
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
游刃有余?
白莲教是什么样的宗教?

社会生活

何谓“秦砖汉瓦”?
汉代的“深衣”是什么样的衣服?
“金屋藏娇”藏的是谁?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让鲜卑贵族
改姓汉姓?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真的吗?
宋人为什么喜欢刺青?
清代的顶戴花翎是什么样的?
旗袍起源于满族的民族服装吗?
近代的“不缠足会”指的是什么?
买办制度是怎么回事?

军事外交

 “破釜沉舟”出自哪一次战争?
曹操赤壁之战是败于火攻吗?
诸葛亮的千古奇策“隆中对”为什么
没有实现?
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
宋朝对外战争为什么总打败仗?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倭寇”全是日本人吗?
清廷为何不愿意让外国使节常驻北京?
日俄战争为什么会在中国领土爆发?
鸦片战争一共有几次?

历史地理

 “楚河汉界”指的是什么地方?
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里?
郦道元是如何注《水经》的?
南京为什么被称为“六朝古都”?
唐代“安西四镇”指的是哪四个地方?
宋高宗赵构登基的“南京”就是
今天的南京吗?
燕云十六州在今天哪里?
明朝的皇家陵寝都分布在哪里?
景泰帝为什么没有葬入十三陵?
明显陵为什么有两个“宝顶”?
 “走西口”是走到哪里?
“闯关东”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下南洋”是什么意思?

精彩章节


汉初“三杰”指的是谁?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我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呢?”大臣们都回答不上来。刘邦于是自豪地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中,韩信算得上千古难遇的军事统帅。他善于以弱胜强,能将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设下十面埋伏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础。然而,韩信的下场却是“三杰”中最惨的。他手握重兵,多次受到气度不大的刘邦的猜忌,他却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因功高震主死于吕后和萧何之手。
    萧何的行政才能自然也是一流的,他能在楚汉之争时保持民心安稳,为汉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自然赢得了刘邦的赞赏。后来他也受到刘邦的猜忌,但萧何却是聪明人,故意往身上抹了污点,避免了韩信的悲剧。担任汉朝丞相后,他制定了卓有成效的政策,后任曹参无须改动这些政策就能保持国泰民安。
    张良算得上“三杰”中的完人了。他曾谋划行刺秦始皇,显示出过人的勇气。作为刘邦的军师,他提出了“约法三章”;协助刘邦从鸿门宴逃脱;建议火烧栈道,使得项羽放松了警惕。他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后,却放弃了封赏,功成身退,结局还算完美。

 

曹操为什么被称为“白脸”奸臣?
    汉代末年,天下纷争,群雄逐鹿,董卓、袁绍、袁术、孙策等英雄辈出。而曹操异军突起,灭吕布,平张绣,灭袁术、袁绍,最终统一北方,为后来华夏大地的再次统一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曹操不仅有极强的军事指挥才华,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首先在北方推行了屯田制。不仅如此,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家、诗人,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诗歌被明代钟惺的《古诗归》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历来受人推崇。毛泽东也曾言:“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却十分糟糕,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史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但“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不久,汉末善于品评人物的名士许劭也对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奸雄”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东坡讲过,北宋民间有很多讲史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都拍手称快。北宋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就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这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不是一个受人喜欢的人。
    明朝后,随着《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行,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三国演义》又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大量三国戏诞生,“白脸曹操”也就成为舞台上曹操的独特色彩。

 

隋文帝是隋炀帝杀死的吗?
    隋文帝被其子隋炀帝杨广所弑,现在几乎是众口一词,毫无争议。事实果真如此吗?
    比较明确地记载文帝是被杨广所杀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大意是说:当时文帝在仁寿宫,已经病得非常厉害,文帝的两个宠妃宣华夫人杨氏、容华夫人蔡氏和太子杨广一起侍疾。一天,杨氏从外面进来后神色异常,文帝就问怎么回事,杨氏哭着说是太子杨广对她无礼,欲行不轨,文帝听后大怒,说:“这个畜生,我怎么能把国家大事交托给他呢!”于是下令同在宫内侍疾的柳述和元岩召废太子杨勇入宫。杨广的死党、左仆射杨素听说此事,马上报告杨广,于是矫诏逮捕柳述、元岩,并派东宫士兵将仁寿宫严密控制起来。接着,令左庶子张衡入宫侍寝,将后宫的人员全部赶到别处,很快文帝就驾崩了。
    《资治通鉴》所引赵毅《大业略记》及马总《通历》中更是明确说杨广“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正是由于这样的记载,再加上隋炀帝上台后的暴政,使得人们更加相信是杨广感到太子之位受到威胁,所以提前动手弑杀了文帝。
    其实,按照《隋书》的记载,仁寿四年(607)四月隋文帝便已病倒,到了七月十日的时候,文帝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仁寿宫与百官握手诀别,到了十三日便去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广应该没有必要行弑逆之事。所以隋文帝是被隋炀帝所杀的说法还是很值得商榷的。不过,在文帝驾崩以后,杨广为防止权力交接过程中发生意外,所以联合杨素等人控制了仁寿宫,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闯关东”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的流动,并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东北地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许多地区“百里无居民”,因而形成大量荒地和可耕之地。向东北移民始于清顺治入关后,1653年(顺治十年)颁发辽东招民开垦令,由官方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而真正具有“闯关东”意义的移民活动应是1740年(乾隆五年)以后,清政府以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开垦,故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19世纪,人口大增,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迫于生活的压力,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即光绪二十三年(1897)才最终下令解除封禁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至此,清代“闯关东”的历史亦告结束。

相关书评
媒体报道
图片集
 
(C)2002-2008 中华书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最新动态 中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