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语300讲(全二册)》 |
丛 书 名: |
定 价:68元 |
作 者:傅佩荣 著 |
发布日期:2015-5-18 |
页 数:652页 |
字 数:700千字 |
包 册:5 |
ISBN :978-7-101-07350-8 |
版 式:简体横排 |
装 帧:平装 |
版 次:1-5 |
开 本:16开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傅佩荣在山东卫视录制的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的300集节目的图书产品。傅佩荣抛开学理的探究和字句的穷尽,从人生经验的宏观角度对《论语》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串讲,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与文化性。
1.傅佩荣第一次如此详尽地解读《论语》,他讲得过瘾,读者看得明白。全书60万字,分上下两册,以300讲的篇幅对《论语》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2.以作者在山东卫视所作电视讲座为基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中学生不觉其深,专业人士不觉其浅。
3.傅佩荣为台湾国学传播第一人,其国学讲座在大陆亦深入人心。此次与中华书局再度联手,推出其得意之作,对于傅佩荣的粉丝来说,也可谓期盼已久。
上架建议:
传统文化、历史、哲学 |
|
|
|
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
|
|
总论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在《论语》里面记载得最完整。我们如果想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思想的精华,首先要读的一本书就是《论语》。
在与大家一起探讨《论语》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把孔子的生平与他的历史地位做个大概的介绍。
中国历史上,在孔子前面有三皇五帝,五帝最后两位是尧、舜;接着就是夏、商、周三代。夏朝大约四百多年,商朝大约六百年,周朝大约八百多年。周朝分为两个时期:西周与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乱世。但是,人无法选择所生活的时代,也很难选择所处的社会。所以,面对乱世、面对挑战,你就要设法激发自己的各种能力,也要用学来的各种知识、心得应付各种挑战。孔子就是中国历史上应对乱世的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的生卒年是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如果你放大视野,通观整个人类历史,就会发现,在孔子诞生之前大约十年,释迦牟尼在印度出生了,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而在孔子死后大约十年,苏格拉底在希腊雅典诞生了。可见,世界各个地区,都在非常接近的时间,出现了各自的文化伟人。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有个定义,叫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经过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思想全面展开。具体到我们中国,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创建了道家学派,他比孔子大约年长三十岁;而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这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心灵的塑造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本来是宋国的王室,后来逃到了鲁国。按照古代礼制,宋国的王室成员,经过五代之后,就要独立出来,而这个人恰好名叫孔父嘉,所以,孔子后来姓孔。孔子的父亲年纪很大才与他母亲结婚,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母亲把他带回娘家抚养成人。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困,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他确实是一个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人。
孔子是怎么样磨炼、造就自己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孔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学。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是没有资格念大学的。他跟一般的乡下小孩一样,只能念书到十五岁,也就是完成乡村教育而已。所学内容只有两方面:第一是文化常识。比如说,你现在是鲁国人,鲁国人的祖先是周公的后代。而鲁国旁边有个齐国,齐国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代。文化常识就是让人知道自己国家的背景与传统。第二是基本武艺。古时候,男孩子到十五岁以后就要服兵役,去保家卫国,所以要学会骑马、射箭这些基本武艺。十五岁以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地方念书了。孔子特别好学,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并且能够集各家之大成,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当时,在鲁国有三家贵族的势力特别大,分别是孟孙、叔孙与季孙。其中,孟孙氏在参加国际活动的时候,行为失礼。他说,我堂堂贵族居然不懂礼,实在是不像话。听说孔子懂得礼仪,于是,他就让子弟向孔子学习。所以,三十岁的孔子,因精通礼制而得以在社会上立足。在这之前,孔子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牧场管理员。
孔子不但为贵族子弟讲授礼仪,同时也教邻居和一些年轻人,并逐渐开始创办民间学校,教书成为他的工作之一。但是,他主要的收入,还是靠他的专长,譬如,替别人办丧事。古代的丧礼极其复杂,要请专家操办才行。孔子就是当时这方面最好的专家。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又向很多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最后融会贯通,集各家之所长。
更重要的是,孔子掌握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从夏到商,商到周,一个国家到底怎么样才能兴盛?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衰亡?孔子通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抱负,也就是他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有特别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上正轨。当时的乱世在史籍中被称作“礼坏乐崩”,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秩序瓦解了,所以孔子非常忧虑,他希望重新建立一套价值观和行为规则,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的,应付别人而已,不管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几个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点:第一,温和的理性主义。孔子非常强调人的理性。人可以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对人生的认识,知道人应该何去何从。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怀。我年轻的时候读《论语》,最受感动的是《论语?乡党第十》里面的一段话。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这时候,孔子的直接反应只说了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完全没有问有没有马受伤。要知道,马在古代非常贵重。那时候看一个人的富有程度,就看他有几匹马。而在孔子看来,财产是不能与人相提并论的。马厩失火,受伤的可能是谁?马车夫、佣人,这些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受重视,生命也不值钱。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所以人人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再往上,成为贤者,成为圣人。所以,孔子的思想里有温和的理性主义和深刻的人道情怀,此外,还有乐观的人生理想。
学习孔子,最好是在初春时节,最好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所谓的乐观,是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可以通过真诚由内产生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恶。也就是说,在德行上可以实现人人平等,达到至善的高峰。这是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快乐。
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后就会发现,人的价值主要在内不在外。人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了解孔子,不但是认识传统的开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点,而且还是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论语》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编订的。有子、曾子几人的学生负责编辑,所以在《论语》中,他们也被称作“子”。“子”就是老师的意思。《论语》中的材料其实是非常凌乱、简短的,经常有一句没一句。往往背的时候很容易记住,但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说。本书将从《论语》着手,系统地介绍孔子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将把《论语》里面适合青少年朋友,适合初学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