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著作  >> 社科
全站搜索
 
请选择搜索范围
 
新书上架
 ·文苑英华——古都 2015-12-1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 2015-12-15
 ·杜诗详注(典藏本 2015-12-15
 ·世说新语笺疏(典 2015-12-15
 ·乐章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阮籍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元稹集(典藏本) 2015-12-15
 ·韩偓集系年校注( 2015-12-15
 ·花间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李太白全集(典藏 2015-12-15
 ·顾太清集校笺(典 2015-12-15
更多
最近浏览
 ·宅兹中国——重建 2023-12-5
 ·汉语现象论丛 2023-12-5
 ·地藏经·药师经- 2023-12-5
 ·品花宝鉴 2023-12-5
 ·明代城市与市民文 2023-12-5
 ·古代汉语(校订重 2023-12-5
 ·一本书读懂清朝 2023-12-5
 ·张荫桓日记--中 2023-12-5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 2023-12-5
 ·李白诗选 2023-12-5
图书简介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丛 书 名:
  定    价:39元
  作    者:葛兆光 著
  发布日期:2015-8-12
  页    数:344页
  字    数:230千字
  包    册:7
    ISBN  :978-7-101-07764-3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7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时隔十年 著名学者葛兆光再推力作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一,知名学者最新力作  知名学者、文化名人葛兆光教授在撰著学术巨著《中国思想史》后,“蛰伏”十年的思想结晶.本书保持其一贯深邃风格,是深入思考后锻造出的思想结晶。
二,贴近政治文化热点 现在的中国在世界眼光下,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热门问题凸显,本书从我们习用却模糊的“中国”概念出发,叩问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立场,反省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必将引起更多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共鸣,对普通的历史、政治、哲学爱好者也富于启迪。
内容提要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
本书讨论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现实。从有关“中国”、“亚洲”或者“世界”的认识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和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中出发,把问题放在思想史脉络或学术史语境中去讨论,而不是从来自西方的“理论预设”下去倒着看历史,或者从现实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证据”似的历史论证;是从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渊源去追溯“中国”,而不是从“政治”和“策略”是探究根源。


上架建议:历史——史学理论
文化——中国文化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


对于心系中国文化命脉的大多数人来说,葛兆光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热得炙手时,他就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而今,他已跻身于那些业绩斐然、扬名海内外的大家名流之列。正派、认真、不媚不俗构成了他鲜明的个性。他先后出版了《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晚唐风韵》、《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中国古典诗歌基本文库?唐诗卷》等一系列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专著。1998开始推出的《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汇集了他几十年学术研究之精华,在学术界、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

图书目录

自 序 /1

绪 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1

引言 “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3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6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9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14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18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23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27
结语 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31
【附记一】 /34
【附记二】 /37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39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41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41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44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49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
道统  /54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60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66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66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68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72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79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86

第三章 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 /91
一 边缘与中央:欧洲古代世界地图中的东方想象 /93
二 从天下到万国:古代中国华夷、舆地、禹迹图中
的观念世界 /103
三 佛教地图:另类世界的想象 /111
四 内诸夏而外诸夷:以明代海防地图为例 /116
五 大“公”无“私”:从明代方志地图看当时人的公私观念 /122
六 小结 /130

【附录】 谜一样的古地图 /132
一 令人惊异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133
二 蒙元时代的世界新知识 /137
三 是回回人的礼物吗? /141
四 超越疆域的知识史视野 /145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149
第四章 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东方——清代中叶朝鲜与日本对中国的观感 /151
一 谁是“东方”,何谓“中华”?17世纪中叶后渐行渐远的中日韩三国 /151
二 明以后无中华:朝鲜人的观感 /153
三 谁是中华文化血脉:日本人与漂流唐船船员的笔谈 /157
四 分道扬镳:17世纪以后的东亚还有认同吗? /165

第五章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
——  关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 /169
一 关于日本近代的亚洲主义 /171
二 晚清至民初中国对“亚洲主义”的复杂反应 /178
三 世界图像的各自想象:中日之间的差异 /183
四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或者传统性与近代性 /192

第六章 国家与历史之间
——从日本关于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与天皇制度关系的争论说起 /196
引言 小问题引出大话题 /196
一 二“福”争论,争什么? /198
二 津田左右吉及其对中国道教的判断 /200
三 津田左右吉的困境:“影响”还是“借用”? /204
四 “古层”复“古层”:关于神道与天皇 /207
五 中国影响:日本学界的新观点 /211
六 转道高句丽?道教在东亚传播的路线图 /217
七 中国学家加入论战:宫崎市定的说法 /220
八 橘逾淮则为枳:中国道教与日本神道教之差异 /223
结语 有关道教、神道教与天皇制的争论背后 /225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229
第七章 边关何处?
——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背景说起 /231
引言 问题的提出 /231
一 晚清民初或明治大正之际:日本对“满蒙回藏鲜”研究的兴趣与东洋史学的形成 /232
二 与欧洲争胜:日本历史学家对中国周边的研究动机之一 /237
三 清国非国论:满蒙回藏鲜学在日本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味 /242
四 边界还是周边: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 /246

第八章 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254
引言 文明交错的空间:地中海、西域与东海 /254
一 西域:从近代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的转向,到敦煌的大发现 /256
二 东海:传统文明在东亚近世的交错与分离 /260
三 研究重心与研究方法:西域研究与东海研究之异同 /264

结 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 /271
引言 学术史告诉我们什么? /273
一 国际视野:从“虏学”到“从周边看中国” /277
二 中国立场:与域外中国学的比较 /286
三 交错的文化史:不必划地为牢 /295
四 结语:新资料、新方法和新典范
——文史研究的展望 /301

参考文献 /305
基本文献 /306
近人论著 /312

后 记 /328

精彩章节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关于台湾历史学的讨论,最麻烦的是政治化问题。我的评论不可能完全摆脱两岸立场的差异,但是,我试图尽量从学术角度讨论而不作政治价值的判断。对于“中国”这个议题,台湾方面某些学者当然一直有相当警惕,他们对于大陆用现在的中国政治领土来界定历史中国,有种种批评,有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如一个叫做吕春盛的学者,对大陆流行的四种关于“中国”的论述,都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他说,要界定一个完整意义的“历史上的中国”,恐怕也几近是不可能的事 。
避免界定一个包括台湾的“中国”,避免一个包含了台湾史的“中国史论述”,试图超越现代中国政治领土,重新确认台湾的位置,这一思路当然掺入了现时台湾一部分历史学家太多的政治意图 。不过,在历史学领域,确实也有人从台湾本土化的愿望出发,借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区域研究之风气,重新检讨中国史的范围 。其中,一些台湾学者提出了“同心圆”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杜正胜先生。在一篇相当具有概括性的论文中,他说,“到1990年代,此(指台湾代表中国)一历史幻像彻底破灭觉醒了,新的历史认识逐渐从中国中心转为台湾主体,长期被边缘化的台湾史研究,已经引起年轻学生的更大的兴趣。我提倡的同心圆史观扭转‘中国主体,台湾附属’的认识方式,也有人深有同感” ,他觉得,这是反抗文化霸权,因而试图瓦解传统的“中国”论述,代之以一个以台湾为中心,逐级放大的同心圆作为历史论述的空间单位,即第一圈是本土的乡土史,第二圈是台湾史,第三圈是中国史,第四圈是亚洲史,第五圈一直到世界史 。
在杜氏的理论背景中,除了依赖区域史与世界史论述,分别从“小”与“大”两面消解“中国论述”之外,把“中国”这个国家的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分开,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支柱 。由于杜氏的论述是建立在把“台湾”从“中国”认同中“拯救”出来的基础上,因此他强调,所谓“中国”是在战国晚期逐渐形成的,“此‘中国’与以前具有华夏意味的‘中国’不同,它进一步塑造汉族始出一源的神话,汉文化遂变成一元性的文化,这是呼应统一帝国的新观念,完全扭曲古代社会多元性的本质”,这种依赖于政治力量的整合,使被强行整编到中国的文化,又随着政治力量进入“中国”的周边地区,改造土著,因此,“汉化”这个过程,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文明化(华夏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统合的历史,在强势力量的压力下,土著只有汉化,因为“汉化是取得社会地位的惟一途径,坚持固有文化者遂被主流价值所鄙视” ,因此,按照他的说法,台湾是被迫整编进中国论述中的,要增强台湾的族群认同,当然就要破除中国文化同一性神话,这种所谓同一性,不过是在政治权力的霸权下实现的。
他们觉得,这是祛除台湾文化认同与历史叙述的“混乱”的良方。但是,且不说这种论述的历史依据如何,从历史论述上看,台湾的清晰,带来的是中国的残缺,原来似乎没有问题的中国论述,在这种“离心”的趋向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混乱”。2003年底,在庆祝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的会上,作为原所长的杜正胜,又发表了一篇相当重要的讲话,其中提到当年在大陆时,傅斯年等人一方面提倡近代性的历史学,即“不该有国情之别,只有精确不精确,可信不可信”的学术,但是一方面又由于内心关怀和外在环境,有很浓烈的“学术民族主义”,这种“学术民族主义精神使史语所扮演另一个爱国者角色”,可是,如今却不同,他在第六节《期待新典范》中提出,“史语所在台湾,客观情境让它跳出‘中国’这个范围的拘限,让它走出与人争胜的‘国’耻悲情”,这个时候,他提倡的是“超越中国的中国史”,是“从台湾看天下的历史视野” 。
从台湾看天下,因此台湾是中心,历史论述中,时间如果被王朝所捆绑,那么历史常常就是以政治王朝为经,以皇帝更替为纬的王朝史,空间如果被帝国所限制,那么历史描述常常就会有中心与边缘的层级差异,但是,当这种时间与空间被新的视野和新的分期所替换,那么确实会形成新的论域。1998年,郑钦仁在《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反思》中引述了日本人尾形勇、岸本美绪《中国史》、矢吹晋《巨大国家中国のゆくへ—— 国家?社会?经济》、《岩波讲座世界历史(3)—— 中华形成の东方と世界》以及李济的《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再论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等等,重新讨论古代中国的范围,他觉得,还是日本支那史的“中国”范围比较适合,他说,古代中国的精神线,大约应当在长城以内,并批评所有中国学者都用现在的中国政治疆域来处理古代中国问题,什么都说成是中国的,这是民族主义 。而廖瑞铭的《远离中国史》,不仅有一个惊世骇俗的题目,而且提出一个“非常政治性的宣告”,觉得过去台湾的中国史有太多的迷思,总是沉湎于四点,一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二是在中国历史中寻求智慧,三是中国历史提供太多词汇来定义现代事物,四是世界二分并立。他说,这里面有太多的政治考虑,“历史是一种诠释的学问,具有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性,它可以是一种学术、真理,也可以是族群情感的黏合剂” ,但是,当他斩钉截铁地要远离中国史的时候,他是否也是落入了以台湾为中心的“太多的迷思”,或者完全变成台湾“族群情感的黏合剂”了呢?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杜正胜引起极大争议的一个话题,就是重新绘制地图。他设想以台湾为中心,改变过去横向东西纵向南北的地图画法,使它转个九十度,他认为这样一来,台湾就不是“中国”的东南“边陲”,而中国沿海就是以“台湾”为圆心的上方的一个边缘,而琉球以及日本则是台湾右边的边缘,菲律宾等就是台湾左边的边缘。那么,在这样的历史与空间叙述中,“中国”是否就被消解了呢 ?
相关书评
 ·《东方早报》:葛兆光谈“中国”形成与认同
 ·《东方早报》:如何拯救历史?
 ·《新京报》:《宅兹中国》:关于“中国”的说法
 ·《文汇报》:认知“中国”的三个向度
媒体报道
 ·2011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十佳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1年11月榜入选书:宅兹中国
 ·《中国图书商报》评出2011年度10本好书
 ·2011年8月29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题:《宅兹中国》
图片集
 
(C)2002-2008 中华书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最新动态 中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