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把握最珍贵的东西
有一个人在荒野中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逃跑,一不小心掉下了悬崖。手忙脚乱的时候,他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挂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着他。他往下面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中间看,发现藤条边上有一个熟透了的草莓。
他腾出一只手来,摘下了草莓,放到了嘴里,不禁发出了赞叹:“好甜!”(《譬喻经》)
这个人所具有的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
“当下”,包括当下的情景,当下的时间,当下的行为,当下的感受。活在当下,就是充分地体验“当下”的一切。
1把握现前境
有一个卖牛奶的姑娘,她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里走向农贸市场。她一边走一边想着把这桶牛奶卖掉,可以换来鸡蛋,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小鸡长大了,卖个好价钱,就可以买到漂亮的衣服。穿上漂亮的衣服,就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白马王子。想着想着,头上的牛奶桶就打翻了,牛奶全洒了,鸡飞了,蛋也打了,所有的梦想也破灭了。
这种幻想,就是典型的双面神的思维方式。
【双面神】
古罗马有一位双面神,传说他长着一个头,和一前一后两张脸。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来到了双面神石像前,说:“请问尊神,您为什么长着两副面孔?”
双面神笑话哲学家说:“亏你还是哲学家呢!难道你不知道,我长着两个脸,一个看过去,一个看未来。看过去,可以汲取历史的教训;看未来,是为了给人类带来美好的希望和梦想。”
哲学家说:“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东西呢?”
双面神问:“最有意义的东西?它是什么呢?”
哲学家告诉他:“这个最有意义的东西,就叫做‘现在’!”
这下子,轮到双面神默然无语了。
哲人说:“过去是现在的消失,明天是今天的延伸。你不看现在,对过去和未来看得再清楚,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沉默不语,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上。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生活在过去,有些人总是生活在未来,却偏偏忽略了现在。
不沉溺在过去的幻想里,也不沉溺在未来的幻想里,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在当下,这就是禅的态度。
活在当下,就是要把握现实的境况,照顾好我们的脚下。
【看脚下】
法演禅师和三位弟子在凉亭中聊天,回禅房休息的时候,灯笼已经灭了。
法演禅师问弟子:“在这个时候,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其中两位弟子的回答,云中雾里摸不着边。另一个弟子圆悟克勤禅师说:
“看脚下!”
法演禅师听了,大为赞赏:“今后,能够大大振兴我的门风的,就是你了!”(《宗门武库》)
灯笼熄灭的时候,漆黑一片,后面的来路,和前面的去路,都看不清楚,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看脚下,看现在!
许多人都迷信来生与前世。我们对今生的不幸,用前世做借口,说那是前世欠下的;我们对今生的不满,用来生做期盼,说美好的愿望可以等到了来生去实现。
问题是,当我们梦想着前世与来生的时候,就会错失当下的风景。所以要牢牢记住禅的要义:看脚下!
看脚下,就是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工作时好好工作,娱乐时好好娱乐。
2莫错过今朝
人生可以把握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只是这个“当下”。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时光不会倒流;未来的还没有到来,时光不可预支。我们可以把握的,唯有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珍惜今天。
明代文嘉有一首《明日歌》脍炙人口: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还写了《昨日谣》、《今日诗》等等,大意都是说明日不可空期待,昨日不可空追悔,为的是让我们珍重今日、珍重眼下的时光。
因为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把握的,不是昨天,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是现在,是当下!因此,对我们来说,唯有今天最为重要!
【今天最重要】
一个青年去寻找深山里的智者,向他请教问题。
“请问大师,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是出生的日子还是死亡的日子?是上山学艺的那一天,还是得道开悟的那一天?”
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今天。”
青年很好奇,问:“这是为什么?难道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那么,您为什么说今天重要呢?”
智者说:“因为今天是我们唯一可以拥有的。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了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灿烂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它都在我们的手里,由我们自己支配。”
青年还想问下去,智者收住了话头说:“在谈论今天的重要性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我们的‘今天’了!”
青年若有所思,健步如飞地下山去了。
禅说:如果一个人对昨天的事念念不忘,或是对明天的事忧愁妄想,他将成为一棵枯草!禅说:如果一个人对昨天的事念念不忘,或是对明天的事忧愁妄想,他将成为一棵枯草!
有些人总是对岁月的流逝后悔不已,有的人整天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之中,他们都忽略了今天的意义。
人只能活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今天的事情,认认真真地过好今天。
【懈怠比丘,不期明日】
在日本京都有一个茶社,名叫“今日庵”。它的得名,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建了一间茶室,选了一个好日子,邀请他一向尊敬的老师清岩和尚来给这间茶室起个名字。
到了约好的这一天,千宗旦突然有急事要出门。他给老师留了一张纸条,上面说:
“实在抱歉,我有急事,要立即外出,请明日再见。”
留下纸条后,他就急匆匆地出去了。
清岩禅师准时赴约,却白跑了一趟,也留下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八个字:
“懈怠比丘,不期明日。”——意思是,我是个懒散的和尚,今天的事,等不到明天,明天不可能再来了。
宗旦回来后,看到老师的信,马上赶到大德寺向清岩禅师谢罪,并且写下一幅字以表示悔过:
“念念今日过今日,明日是明日。”
他在老师的留言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就把他的茶室取名为“今日庵”。
所谓“今日庵”,就是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今天。虽然今天转眼就会消逝,但我们却可以及时地把握它。
禅门有一首警世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生命是无常的,不要以为死亡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死亡就在当下,所以在禅的修行中,主张“视当下为临终”,要用临终的心态来过每一天。
伊庵权禅师,是一个刻苦修行、严于律己的高僧。他惜时如金,与大家相处时,从不和人说闲话。每到傍晚时分,必然痛哭流涕,泪流满面。新来的弟子不了解情况,就问他为什么哭泣,他说:“今天我又混混沌沌、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有所长进,有所作为啊。”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谁都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生活在今天,就要充分地珍惜今天的每一时刻。
3过程应惜取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如果我们过于看重结果,就会忽略了过程中的快乐。
我们通常习惯于盯着某一个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时,整个过程就被忽略了,人生就总是显得忙忙碌碌,疲于奔命,路上的景色再美,也无心瞧上一眼,日子便在索然寡味中一天天逝去。
这样的一生就好像在赶路,每一站都是匆匆忙忙:
年轻的时候,拼了命想考上好一点的学校;
然后,巴不得赶快毕业找一份好工作;
然后,迫不及待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然后,又整天盼望小孩快点长大,好腾出精神做事;
然后,小孩长大了,又恨不得赶快退休。
就这样熬啊熬,到头来,真的退休了,才发现自己年纪已经老了,想歇下来好好喘口气,享受人生,却偏偏快要死了!
其实,生活的很多乐趣就存在于过程中。用禅的眼光来看,旅途上的每一段经历,都是目的地本身,这就叫“在途中不离家舍”(《古尊宿语录》卷四)。
“途中”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做的工作;“家舍”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我们习惯于相对的认识方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工作只是手段,只是过程,于是,我们就忙忙碌碌地度过了一生,却不能醒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不把工作当成目的的本身,工作就会索然寡味。
相反,如果把工作的本身看作是目的,把“途中”看做是“家舍”,就可以消除外在的目的性,就能充分体验到工作本身的乐趣。
“途中”即是“家舍”,就好似蜗牛背着它的壳(家舍)走路一样,在途中的每一步都不离开家舍。
我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事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把追求成功、效益的念头抛开,反而会有真正的成功。这样,我们就可以像杜甫笔下的那位画家一样,“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而不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催促”。
美国的《财富》杂志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你的工作和你的期望是同一个东西,那么你就是真正幸运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的工作的本身就是你生活的目的,你的途中就是你的家舍的时候,你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生命就在于过程的本身,智慧的人,善于在过程的里面发现乐趣。
晋代有位名士,叫王徽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三个儿子。他雪夜访戴的故事,被当作“魏晋风度”的范本,传为千古佳话。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他把过程的本身当做了结果。他在雪夜访友这件事情的过程里面,发现了真正的快乐。
【剡溪雪·无弦琴】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王徽之住在山阴,一天晚上,大雪飘飘,放眼看去,天地一片洁白。王徽之忽然间想起了好朋友戴逵,兴致大起,就命人开船,前去探望。
王徽之住的地方是山阴,在今天的浙江绍兴;戴逵住的地方是剡溪,在今天的浙江嵊县。这两个地方的距离是二百里水路,并且是逆水行舟。二百里的水路一个晚上赶到,必须有很强的西北风在助力。
冰天雪地,加上一宿的强劲的西北风,我们可以想像王徽之的兴致是多么的高涨!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好不容易来到友人的门前,王徽之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吩咐随从:不必上岸去看老朋友了,要船夫把船开回去。
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王徽之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昨天晚上决定要到这个地方来,就是乘着一时的兴致。现在,我欣赏了一晚上的雪景,本身已经十分愉快,十分尽兴了,又何必还要再和老朋友相见?
这就是魏晋风度,一种纯美的令人心仪的风度。
美的价值是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外部的某一个目的。
当我们消除了外在的目的性,就能充分体验过程本身的快乐。
东晋的另一位高人、大诗人陶渊明也同样有这一份纯美的风致。陶渊明有一张琴,没有装琴弦,他本人也不会弹琴,但小醉微醺时,总是喜欢把这张无弦琴抱在怀里,弹拨几下,那个时候,他整个人完全陶醉在想像中的优美的琴声里。
无独有偶,上个世纪初,也有一位这样的能自得其乐的小提琴演奏者。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上个世纪初,有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如痴如醉,几乎走火入魔,但没有太大的进步。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觉得这孩子的琴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不忍心说出来,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
少年拉了帕格尼尼的一个练习曲,破绽百出,简直让人不忍听下去。
拉完之后,老琴师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拉小提琴?”
少年说:“我想要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师又问:“如果你成不了小提琴演奏家,你还会觉得快乐吗?”
少年回答:“我照样会觉得快乐!”
老琴师就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你又何必一定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演奏家呢?在我看来,这种快乐的本身就是成功啊。”
少年听了这话,深受感动,他终于明白,快乐的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成功,并且,这种成功不需要成本,没有风险。一个人如果放弃了已经拥有的快乐,而另外寻找成功,就一定会陷入失望之中。
少年心头的那一股一定要当小提琴演奏家的狂热,从此就冷了下来。他不再想当演奏家,但他仍然经常拉小提琴,在拉琴中他感到十分快乐,正像两句禅语所说的那样:
“但得琴中意,何劳弦上声?”(《宏智禅师广录》卷四)
这个少年是谁?他不是别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一生都很喜欢拉小提琴,虽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因为他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4安住在当下
禅语说:“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五灯会元》卷十五)“当下”就是手中的珍珠,而遥远的目标如同天边的月亮。当我们把眼睛盯着天上的月亮的时候,就会丢失手中的珍珠。
安住在当下,就是用一颗快乐的心,把你的兴趣,集中在当下,全心全意去体验它。
我们一直活得很匆忙,不管是吃饭、走路、睡觉,总是没有耐性,总是急着想赶赴下一个目标;我们总是无法专注于“当下”;我们总是想着明天的事,明年的事,甚至下半辈子的事——
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以后要换更大的房子”,有人说“我要得到更高的职位”。
后来,他的钱赚得更多,房子住得更大,职位也连升了好几级,可是,他仍然不快乐,仍然不满足,还在想:“唉!我应该再多赚一些,房子更大一些,职位更高一些!”
这就是失去了当下,而没有“活在当下”。有了这样的心理,即使得到再多,也不会快乐,因为你永远也不会满足,一辈子都是行色匆匆,只知道往前赶路。
其实,要享受当下,不一定非要等赚足了多少钱,才可以歇下来。如果我们一门心思只想着未来怎样,对当下视若无睹,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未来不可把握,只有当下才能切切实实地被我们拥有。
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就是当下的阳光。
阳光每一天都温暖灿烂,只要你去掉了杂念,把你的心放在了当下,就可以尽情地去享受它,这时候,阳光就会暖洋洋地照在你的脸上。
参透了这里面的奥妙,即使你是一个平凡的人,也会比哲学家更懂得怎样来生活。
【渔夫的快乐】
哲学家看到一个渔夫在海滩上晒太阳,问:“你怎么不去捕鱼?”
渔夫说:“我已经捕鱼回来了。”
哲学家说:“为什么不多捕一船鱼?”
渔夫说:“我已经够吃够用的了。”
哲学家说:“你多捕鱼可以多卖钱呀。”
渔夫摇了摇头:“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
哲学家掐了掐指头,算了一算,说:“如果你每天多捕一船鱼,十五年后就可以买很多船。”
渔夫懒洋洋地说:“那又怎么样?”
哲学家认真地说:“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安安心心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
渔夫说:“我这不已经是安安心心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吗?现在,伟大的哲学家啊,劳驾你挪开,别挡住我的阳光啊。”
由此可见,阳光随处存在,随时存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欣赏阳光的心情。
阳光是当下的,是现成的,快乐也是当下的,是现成的。
***
禅说:“人的生命就活在当下的呼吸之间。”人的生命是由当下的一呼一吸组成。活在当下,就是把握当下的生活。
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何其多。把握今天,把握当下,也就把握了一生。
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能把握到的东西。把握当下的分分秒秒,每一天都会充实而快乐。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活在当下”的主旨——
把握现前的境遇,珍惜今天的幸福。享受过程的乐趣,安住当下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