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既不媚俗又不欺世
齐白石是一个艺术上的多面手,诗书画印无一不精,花鸟、山水、人物无一不能。假如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描述,齐白石是怎样一位艺术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知道齐白石大师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他还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段名言的注脚:“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画得不像,不像则妄。”
也就是说,齐白石主张,对于客观对象,既不能画得太像,也不能画得太不像。
为什么不能画得太像?因为太像就是媚俗,就显“匠气”。画匠作画,追求形似,把酷似摆在第一位。画家作画,则把表现情感摆在第一位。如果仅仅就是酷似,没有情感的表达,只有艺术欣赏水平不高的人才会说,画得真好,就跟真的一样!这就叫媚俗,就叫匠气。
为什么又不能画得太不像?为什么太不像就是欺世?
第一,不能表现事物的形貌色彩。因为艺术有认识作用,本来是红的,你画成绿的;本来是方的,你画成圆的,画得太不像,人们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也以为那个东西是绿的,是圆的。这不是欺世吗?
第二,不能很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所表现的事物是为了表达情感,而事物与情感之间有稳定的联系。比如松树,往往用来表达祝愿长寿的情感。假如你画得完全不像松树,别人看成是昙花,那就不能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这不是欺世吗?
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既似,又不似。
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既反对媚俗,又反对欺世。
所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齐白石,那我就说:齐白石是既不媚俗又不欺世的艺术家。
怎样证明这个判断?
大家知道,齐白石画虾最负盛名,我们就用他画虾的过程来说明。
齐白石画虾的过程非常奇怪,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是越来越不像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却又是越来越像的过程。
齐白石少年时生活在农村,经常在小溪里看虾、钓虾。晚年,他曾画《儿时钓虾图》,题诗道:
五十年前作小娃,
棉花为饵钓芦虾。
今朝画此头全白,
记得菖蒲是此花。
诗后自注:“余少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起出水,钳犹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
少年时代的生活,使齐白石热爱农村,喜欢表现农村,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齐白石画虾,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摹古时期。
齐白石在60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古,如学习八大山人等。
我们看看齐白石早期画的墨虾:
1910年,齐白石47岁时画的《水仙游虾》。
1920年,齐白石57岁时画的《水草?虾》。
应当说,57岁时画的虾与47岁时画的虾,没有实质的变化。其特点是:
1,身体色泽基本一致。
2,虾腿有许多对。
3,虾头与虾身、虾身每节之间,紧密相连。
4,虾眼与虾头相平。
5,虾身有六节。
6,单只虾,没有群虾。
7,虾身是直的,没有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