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普及读物  >> 综合
全站搜索
 
请选择搜索范围
 
新书上架
 ·文苑英华——古都 2015-12-1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 2015-12-15
 ·杜诗详注(典藏本 2015-12-15
 ·世说新语笺疏(典 2015-12-15
 ·乐章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阮籍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元稹集(典藏本) 2015-12-15
 ·韩偓集系年校注( 2015-12-15
 ·花间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李太白全集(典藏 2015-12-15
 ·顾太清集校笺(典 2015-12-15
更多
最近浏览
 ·中国美术鉴赏十六 2023-9-24
 ·中国哲学简史—— 2023-9-24
 ·东坡志林(插图本 2023-9-24
 ·三国演义--中华 2023-9-24
 ·品花宝鉴 2023-9-24
 ·慈禧私家相册 2023-9-24
 ·悟真篇浅解 (外 2023-9-24
 ·简明汉语俗语词典 2023-9-24
 ·管锥编 1-5册 2023-9-24
 ·诗经译注(修订本 2023-9-24
图书简介



《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
  丛 书 名:
  定    价:98元
  作    者:杨琪 著
  发布日期:2015-10-9
  页    数:456页
  字    数:350千字
  包    册:5
    ISBN  :978-7-101-06189-5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4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 本书根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教授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所作讲座整理润色而成。
● 本书的特点:以故事说艺术家,以艺术家说艺术品,娓娓道来,图文并茂。
● 通过一本书让你学会艺术欣赏,一本书让你了解中国美术史。


继“西方美术欣赏”之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教授应邀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开讲“中国美术欣赏”系列节目。本书即是在电视讲座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润色而成。
杨琪教授选取十六个专题,和我们一起步入了精彩纷呈的中国艺术殿堂。在书中,我们将欣赏到唐伯虎、徐文长、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大画家的绘画艺术,分享他们充满曲折的人生故事,同时,我们还将感受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内涵,领略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精美朴拙的民间年画的迷人魅力……
本书图文并茂,趣味盎然,一册在手,风光无限。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杨琪,1935年生,山东即墨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已退休)。近年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学概论》《艺术理论基础》《美术欣赏》等。上世纪末还参与几本哲学著作的编写,有《唯物论的命运》《哲学范畴史》《艺术与哲学》等。发表哲学、美学、艺术学论文数十篇。
1998—2002年,被聘为中央电视台《世界文化广场》栏目艺术顾问。2005年至今,应邀担任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人,播出“西方美术欣赏”、“中国美术欣赏”系列节目数十集。2006年获《名师讲坛》最佳贡献奖。
图书目录
序(刘爱勤)
导语 怎样欣赏中国绘画
第一讲 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
第二讲 人间谁不逐炎凉 ——说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第三讲 笔底明珠无处卖 ——徐渭的故事
第四讲 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赏析
第五讲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绘画艺术赏析
第六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绘画艺术赏析
第七讲 国色天香绝世姿 ——吴昌硕绘画艺术赏析
第八讲 铲尽崎岖大道平 ——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第九讲 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绘画艺术赏析
第十讲 塘里无鱼虾自奇 ——齐白石绘画艺术赏析
第十一讲 四大文明聚集点 ——敦煌艺术赏析之一
第十二讲 洞窟中的立体佛像 ——敦煌艺术赏析之二
第十三讲 佛传故事画 ——敦煌艺术赏析之三
第十四讲 本生和经变故事画 ——敦煌艺术赏析之四
第十五讲 门神门神骑红马 ——年画赏析之一
第十六讲 辟邪祈福过新年 ——年画赏析之二
后 记
精彩章节

一 既不媚俗又不欺世
齐白石是一个艺术上的多面手,诗书画印无一不精,花鸟、山水、人物无一不能。假如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描述,齐白石是怎样一位艺术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知道齐白石大师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他还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段名言的注脚:“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画得不像,不像则妄。”
也就是说,齐白石主张,对于客观对象,既不能画得太像,也不能画得太不像。
为什么不能画得太像?因为太像就是媚俗,就显“匠气”。画匠作画,追求形似,把酷似摆在第一位。画家作画,则把表现情感摆在第一位。如果仅仅就是酷似,没有情感的表达,只有艺术欣赏水平不高的人才会说,画得真好,就跟真的一样!这就叫媚俗,就叫匠气。
为什么又不能画得太不像?为什么太不像就是欺世?
第一,不能表现事物的形貌色彩。因为艺术有认识作用,本来是红的,你画成绿的;本来是方的,你画成圆的,画得太不像,人们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也以为那个东西是绿的,是圆的。这不是欺世吗?
第二,不能很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所表现的事物是为了表达情感,而事物与情感之间有稳定的联系。比如松树,往往用来表达祝愿长寿的情感。假如你画得完全不像松树,别人看成是昙花,那就不能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这不是欺世吗?
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既似,又不似。
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既反对媚俗,又反对欺世。
所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齐白石,那我就说:齐白石是既不媚俗又不欺世的艺术家。
怎样证明这个判断?
大家知道,齐白石画虾最负盛名,我们就用他画虾的过程来说明。
齐白石画虾的过程非常奇怪,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是越来越不像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却又是越来越像的过程。
齐白石少年时生活在农村,经常在小溪里看虾、钓虾。晚年,他曾画《儿时钓虾图》,题诗道:

五十年前作小娃,
棉花为饵钓芦虾。
今朝画此头全白,
记得菖蒲是此花。

诗后自注:“余少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起出水,钳犹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
少年时代的生活,使齐白石热爱农村,喜欢表现农村,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齐白石画虾,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摹古时期。
齐白石在60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古,如学习八大山人等。
我们看看齐白石早期画的墨虾:
1910年,齐白石47岁时画的《水仙游虾》。
1920年,齐白石57岁时画的《水草?虾》。
应当说,57岁时画的虾与47岁时画的虾,没有实质的变化。其特点是:
1,身体色泽基本一致。
2,虾腿有许多对。
3,虾头与虾身、虾身每节之间,紧密相连。
4,虾眼与虾头相平。
5,虾身有六节。
6,单只虾,没有群虾。
7,虾身是直的,没有动感。

相关书评
媒体报道
 ·我社《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入选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向全国青少年儿童推荐的百种
图片集
 
(C)2002-2008 中华书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最新动态 中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