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起儿
问起儿这个规矩,古已有之。古人叫“问寝”,寝,是睡觉的意思。起儿,是早晨起来的意思。两者音近义同。即晚辈早晨起来,向长辈问安。
老北京人一般都是长辈和晚辈住在一起,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但长辈和晚辈是分着住的。由于长辈上了年纪,特别是身子骨儿有毛病的,夜里睡觉容易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当晚辈的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长辈住的屋里问起儿。
问起儿有两层意思:一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早起问安,这是必要的礼数;二是看看老人夜里睡得怎么样?有什么实际需要?这是生活常识。
通常晚辈给长辈问起儿,先问安,后说情,再问事由儿:“爹、妈,夜里睡得好吧?您看昨儿晚上,我爹嗓子眼儿有点儿不大痛快,咳咳咔咔的,我一宿没睡踏实。怎么样?睡了一宿觉,嗓子好点儿了吧?哦,没事了。得,那我心里踏实了。您瞧,二老还有什么可吩咐的?”
如果二老点了头,那意思是没什么可嘱咐的了,晚辈这才可以回到自己屋里,刷牙洗脸,张罗吃早点,准备上班。这种老规矩,在现在北京三世同堂的老式家庭,仍然保留着。
逆耳敬听
所谓敬听,是指晚辈恭恭敬敬地听长辈的说教。
这种说教,一般是在早晨起来,晚辈向长辈问起儿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时机呢?因为长辈多上了年纪,平时在家闲居,晚辈则要出门工作,虽然住在一个院子里,但平时见面只能在晚上。
一般情况下,在吃晚饭的时候,长辈要在饭桌上,长辈要对晚辈“问询”,即过问晚辈诸如念书了,工作了,生活了,婚姻了等等情况。晚辈在长辈面前,有时也不隐晦,便把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有什么难处,有什么委屈和盘托出。
不过,当长辈的不会马上就说三道四,加以评说。通常要在脑子里过滤一下,赶到第二天早起,再给晚辈指点迷津。
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多数是就事论事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些不见得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也是老生常谈。而且,北京的老人都爱拿范儿,体现当长辈的尊严和威望,说话也拿腔拿调。老北京人管这叫“拍老腔儿”。
有些长辈上了岁数,说话本来就不大利落,但磨磨唧唧,车轱辘话没完没了,许多年轻的晚辈,就怕听长辈“拍老腔儿”,有“不怕葱不怕姜,就怕您呐拍老腔儿”的说法。
但北京的老规矩不但多,而且严,您只要是晚辈,那么对不起,长辈说什么,您都得洗耳恭听。说得不对的,说的都是您不爱听的,您也只能是两个字:听着。没办法,这就是规矩。
顶嘴,露出些许不耐烦的表情,那都是对长辈的不尊不敬。当然,这里说的是听,至于说是不是照着长辈说的话去办,那又另当别论了。
其实,这种规矩在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几千年,属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范围,现在看,这种规矩确实带有封建礼教色彩,但就晚辈尊重长辈的角度看,长辈出于对晚辈的爱护,对晚辈的说教是没有错的,只是在说教时的态度和家长制的做派需要改进。
不过,从晚辈尊敬长辈的角度看,长辈对自己的教育还是应该敬听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老规矩并没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