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著作  >> 历史
全站搜索
 
请选择搜索范围
 
新书上架
 ·文苑英华——古都 2015-12-1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 2015-12-15
 ·杜诗详注(典藏本 2015-12-15
 ·世说新语笺疏(典 2015-12-15
 ·乐章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阮籍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元稹集(典藏本) 2015-12-15
 ·韩偓集系年校注( 2015-12-15
 ·花间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李太白全集(典藏 2015-12-15
 ·顾太清集校笺(典 2015-12-15
更多
最近浏览
 ·顾维钧回忆录(全 2023-12-3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2023-12-3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2023-12-3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 2023-12-3
 ·中国铜元谱(修订 2023-12-3
 ·庄子--中华经典 2023-12-3
 ·中华大藏经 (汉 2023-12-3
 ·老子注译及评介 2023-12-3
 ·富连成三十年史( 2023-12-3
 ·怎样学习古文(新 2023-12-3
图书简介



《顾维钧回忆录(全十三册)》
  丛 书 名:
  定    价:990元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
  发布日期:2015-11-25
  页    数:7640页
  字    数:8000千字
  包    册:1
    ISBN  :978-7-101-09096-3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精装
  版    次:1-2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顾维钧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参加该大学的“口述历史计划”,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维钧先生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17年始得完成,总计11000余页。
    顾维钧是民国至1960年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那个长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了不少鲜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内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
    这部回忆录用英文写成,由顾维钧先生赠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经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编译中心翻译,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限于当时的翻译和出版条件,回忆录翻译完一册,出版一册,1983年出版第一册,1994年出版第十三册。近年,应作者和译者方的要求,将此十三册内容重新排版,订正原书错讹,增加一批重要照片,整套全新面市,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1.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长篇回忆录。
    2.顾维钧先生在民国至1960年代身居要职,是很多重大国际国内政治和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
    3.回忆录大量采用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等材料,内容详实、丰富,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史料价值。
    4.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尽量遵循原稿,保存原貌。

    上架建议:历史、人文、近现代史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顾维钧,1888年1 月生于上海,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外交界,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1912年,任袁世凯秘书,从事外交工作,此后在北洋历届政府担任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顾会议,担任过国际联盟行政委员。1922年至1926年先后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1932年至1956年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法、英、美大使,驻国联及联合国代表。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院任大法官,其中后三年任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1967年79岁时,全身而退。1985年去世,享年98岁。

 


顾维钧生平简介
1888年1月28日,生于上海城内,名维钧,字少川,英文名Wellington。祖籍江苏嘉定,父顾溶,字晴川;母蒋氏。行四,有二兄一姊一妹。
1891年(3岁),随兄入朱先生家塾。
1899年(11岁),随姊丈蒋昌桂入基督教卫理公会所办英华书院读书。
1900年(12岁)夏,大病数月,辍学。订婚于张氏,名医张聋侄孙女。
1901年(13岁),考入基督教圣公会所办圣约翰书院读书。
1904年(16岁)8月,自费赴美留学,到美后由施肇基代洽,入纽约州之库克学院读英语及预科课程。
1905年(17岁)9月,考入位于纽约之哥伦比亚大学。注册法学院,主修政治、国际外交。凡7年,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先后担任学生会代表、学校刊物编辑、校际辩论代表队员,并应《纽约先驱报》聘,从事关于中国电讯之翻译。
1908年(20岁)夏,读完大学课程,取道欧州回国探亲,返美前奉父命与张氏结婚。婚后携张氏夫人同到美国,安排张分居费城,学习英语。
1909年(21岁)1月,应清特使唐绍仪及公使馆之邀,到华盛顿会见十日,始见赏于唐氏。
1912年(24岁)2月,中国公使张荫棠转达北京政府大总统袁世凯电邀顾任总统府秘书,盖唐氏所推荐。复得导师穆尔教授等助,简化博士论文。3月,口试通过,提前取道伦敦经欧陆、西伯利亚铁路回国。4月底到北京,由国务总理唐绍仪引见袁总统。兼任总统府及国务总理秘书。6月,唐辞职,顾以秘书例同进退,辞府、院二职同去津,拟回上海。袁召顾氏继续回总统府任秘书。唐告顾可先请假赴沪探亲,然后回北京任总统秘书,相机转入外交界。顾北返北京,后得颜惠庆荐入外交部任秘书处秘书,仍兼任总统府英文秘书。
初,在北京经唐氏介绍始识其女宝钥(唐梅)。在天津过从甚密,并同船去上海。北返后在天津订婚。
1913—1914年(25—26岁),外交部设翻译科,兼任科长。嗣升任外交部参事仍主管翻译科事兼总统府秘书,参与袁和外使之重要会谈,作翻译。
1913年6月,在上海虹口公园与唐梅(宝钥)结婚。
1915年(27岁)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病中口述写出表明中国政府立场之声明。
同年8月,任命为驻墨西哥公使,并特派先赴伦敦与驻英公使施肇基商讨欧战情況。10月,在伦敦奉命转任驻美国公使。11月赴美就职。
1916年(28岁)1月,袁世凯称帝。驻美使馆拒绝使用洪宪年号和更改文书格式。
1917年(29岁)中国对德宣战后,驻美公使馆成立在顾氏指导下之专门小组,开始搜集资料,为参加和会作准备。
1918年(30岁),奉派为代表参加巴黎和会。是年10月,夫人唐梅在美国病故,遗一子德昌(两岁),一女菊珍(不足一岁)。
1919年(31岁)1月28日,在巴黎和会“十人会”上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对以山东问题为重点的中国立场作了有力申诉,驳斥日本的要求,得到和会内外普遍赞赏。
同年,由于英法美诸国早与日本有约,以致在和会上偏袒日本,中国代表团决定不出席6月28日之和会全体会议,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年底,陆徵祥返北京,顾氏负责代表团工作,于1919年秋参加签订对匈和约,1920年参加签订对土耳其和约。
1920年(32岁),调任驻英公使。10月,返美结束工作,11月,赴英就新任,12月,兼国际联盟及国联行政院中国代表。
是年,在巴黎得识荷属爪哇(今印尼)华侨首富黄奕柱(仲涵)之爱女黄蕙兰,当年10月10日,在巴黎使馆晚会上宣布订婚。11月,在布鲁塞尔中国公使馆结婚。
1921年(33岁)秋,任出席讨论解决山东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中国三全权代表之一,赴美参加会议。
1922年(34岁)2月,华盛顿会议结束,返回伦敦。4月,奉召回北京。6月,颜惠庆组阁,邀任“财务委员会”主席。8月,任王宠惠内阁外交部总长。不久,因内阁失败辞职。
1923年(35岁)7月起,至1924年,历经高凌霨、孙宝琦、颜惠庆诸内阁,任外交总长。1924年9月,冯玉祥倒直系戈、政变,顾弃职出走。
1926年(30岁)5月,任颜惠庆摄政内阁财政总长。7月杜锡珪组阁,顾蝉联财长。10月杜辞职,任代理总理兼外长。
1927年(39岁)1月,顾署理总理,组阁,兼外长。仍属摄政内阁,6月18日,奉军张作霖入主北京,自封大元帅,成立军政府。顾内阁于前二日总辞职。
1928—1930年(40—42岁),赴欧洲、加拿大旅居。并应张学良邀回沈阳为寓公,在东北投资开垦,经常来往于北京、沈阳、北戴河诸地。1930年,顾母逝世,南行上海参加葬礼。
1931年(43岁),张学良入关住北京。9月18日,沈阳事变发生。南京成立“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特别外交委员会”,戴季陶为主席。顾任该会委员,重入外交界。11月23日,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2月,因主张和日本直接谈判遭反对,辞职。
1932年(44岁),国联成立李顿调查团,顾被委为调查团中国顾问(中国代表),陪调查团在中国各地,主要到东北之日占地区进行调查。同年8月,被任命为驻法国公使。9月初,与李顿调查团同船去欧赴任。10月,任国际联盟全体大会代表及驻国联行政院代表。国联行政院讨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顾与日代表松冈洋右辩论,提出对“中日问题和解草案”之修正案。
1933年(45岁)2月28日,颜、顾、郭三代表因国内战事失利,对外难以解释而联名电请辞职,未准。5月,任日内瓦裁减军备会议代表。6月,任出席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代表(首席代表宋子文)。7月,任中国代表随宋子文出席国联对华技术合作委员会。9月,出席国联第14届大会,发表中日问题之演说,为中国申诉。
1934年(46岁)6月,请假回国。
1936年(48岁)年初,中法使节升格。2月,正式任命为驻法大使,4月去巴黎到任。9月,代表中国出席国联第十七届大会。
1937年(49岁)年初,迁入新使馆。7月7日,卢沟桥事件发生,大规模中日战事爆发。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求助于华盛顿会议的九国公约缔约国。10月初,奉派赴布鲁塞尔出席“九国公约会议”。
1938年(50岁),日军占领沿海港口。经法属印支之安南铁路过境运输为抗战命脉所系,多方与法国交涉以保证其开放通畅,并争取法援。
1939年(51岁),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40年,巴黎陷落,大使馆随法政府迁至维希。
1941—1946年(53—58岁),调任驻英大使。主要交涉有关英国战时援华贷款5000万镑,开通滇缅路及收回香港等问题。
1942年(54岁)10月—1943年(55岁)3月,回国述职,陪同英国议会代表团在各地访问,促成签订中英新条约。3月,经美国返英。
1944年(56岁),奉派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为首席代表,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事务。参与筹建联合国及草拟宪章等工作。
1945年(57岁)4—6月,奉派为出席旧金山联合国成立大会之代表团代理团长(团长宋子文),代表中国在宪章上签字。7月,回伦敦,担任联合国筹备委员会委员。9月,作为王世杰之助手参加伦敦外长会议。同时并参加联合国筹备委员会之执行委员会,于联合国机构之建立、大会之召开颇有建树。自是又兼任盟国远东委员会、战争罪行委员会,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之中国代表。12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第一届大会代表(王世杰为首席代表,第一阶段在伦敦,第二阶段1946年10月在纽约召开)。
1946年(58岁)1月,任出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一届会议代表。3月,回国述职。6月,返英卸任。7月到美,任驻美大使(至1956年辞职,凡10年)。
1956年(68岁)1月,返台湾述职。4月辞职,免去大使职务,同时受聘为“总统府”资政。同年6月,国际法院法官徐谟逝世。8月,顾氏获提名递补中国籍国际法院法官徐谟遗缺(尚有半年任期未满)。
1957年(69岁)1月,经联合国大会及安理会多次投票,获选国际法院法官。1964年当选为国际法院副院长。1967年自法院退休,时年79岁。
先是顾氏辞大使职后移居纽约,与黄蕙兰夫人分居,后离婚。1959年,与前驻马尼拉总领事杨光泩(1942年在菲律宾任总领事,为日军所害)之遗孀严幼韻女士结婚。1967年退休后,返居纽约,终老。
初,1960年,应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口述历史计划主任韦慕庭约,开始其《回忆录》工作,退休后全力以赴。先后17年始完稿,凡11000余页。1985年11月14日,猝病逝于纽约寓所,享年98岁。长男德昌在台,女菊珍在纽约。裕昌(1922年生)、福昌(1923年生)二子先逝。

图书目录
第一册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第二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上
第三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中
第四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下
第五册
    第五卷  二度使英(1941.7—1946.6)
第六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1946-1950)
第七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1946-1950)
第八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九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一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二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
第十三册
第八卷  海牙国际法院十年(1956-1966)
索引
精彩章节

后记


    顾维钧先生自1912年学成回国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起,至1967年从国际法院退休,从事外交活动达半个世纪以上,有着丰富的亲身经历。他从三十年代起就开始写日记,积累文件资料,为撰写回忆录作准备。1960年,应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院长马丁?威尔伯(韦慕庭)之邀,参加该大学的“口述历史计划”,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氏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十七年始得完成。无疑,这部英文原稿长达一万一千余页的巨著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外交史的极其珍贵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又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回忆录是用英文写成的,对于关心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国内读者来说,诸多不便,因而亟待译成中文,还其应有的本色。正如顾先生在“附言”中所希望的那样:“如果我的回忆录被译成中文,我将不胜欣慰和感激……这对研究那些动乱年代的外交史的中国学人是有所补益的。”
    本回忆篇幅巨大,涉及的方面极广,其“翻译工作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台湾和国外的出版界也曾研究过翻译出版方案,但都由于经济、人员以及人事和权益等各种原因而不果。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陈鲁直先生的努力下,从美国买回了《顾维钧回忆录》(英文打字稿)的缩微胶卷。同年10月,顾氏女公子顾菊珍女士回上海探亲时,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先生邀请她到北京,磋商翻译事宜。她表示,作为一种历史资料,国内要翻译出版,她很高兴,她父亲也会高兴的,并对出版方面的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1981年,贺其治先生专事拜访了顾维钧氏,顾先生对国内准备出版他的全部回忆录一再表示高兴。同年,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天津编译中心)受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华书局的委托,开始组织人力,着手翻译工作。近代史研究所并将翻译出版回忆录之事正式通知了哥伦比亚大学。1982年7月,近代史研究所邀请与此事有关的四个方面进行了会商,正式决定全部翻译工作由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承担,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署名,出版发行事宜由中华书局负责。全部回忆录计划分为12个分册出齐。
    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极为重视回忆录的翻译工作,特成立了以袁东衣先生为首的翻译组郑重进行。几年间,先后参加翻译和校订的有60余人,大都是各院校学者和社会各界精通外语的人士。校订小组除分工校稿外,并每周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集会一次,对翻译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查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译文准确畅达。所以,本书译事的完成,主要依靠集体力量。
    本回忆录的年代跨度很长,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许多方面,提到大量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及职务头衔,其中人名竟达3700余人之多。凡此都需要查证准确,特别是中国和朝鲜、越南的人名,尤须查到其原来的汉字姓名。为解决这个问题,除查找各种资料外,顾菊珍女士曾经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回忆录中引录的若干重要函电文件,如果不找到当年的原文,径由英文译回,就不免有损史料的真实性。为此,顾菊珍女士不惮繁琐,多次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查找、复印有关函电原件,使译文能补足这类重要的原始资料。这里,我们应该向顾女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自开始出版问世以后,不断受到史学界、外交界,以及关心中国现代历史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海内外曾陆续有专文或书评加以评论,大多认为本回忆录是对现代史研究的一个贡献。在一些报刊杂志的文章中,也曾多次引录本回忆录的记载,作为陈述和评论史事的佐证。香港和台湾出版的刊物,也曾经多次连续转载本书的部分章节。凡此,都足以说明顾先生的回忆录确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卷帙浩繁,头绪孔多,为便于历史学者和对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们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本书的史料,经四方面再次研究决定,在全部回忆录翻译完竣后编辑一本索引。又由于原计划的第12分册篇幅过长,乃将第八卷内容提出,和索引一并刊为第13分册。索引包括人名索引、外国人姓名英汉对照表、部分中国人的英文姓名和史事索引,以期有助于读者检索所需资料。
    本书译文连同索引约600余万字,参加翻译校订工作的先后有60余人,其中主要译校者有袁东衣、唐宝心、高承志、杨思慎、陈宗宽、刘保慧、王雅文、潘昌运、黄祯寿、司幼清、徐继仁、傅曾仁、杨润殷、冯厚生、倪大昕、何林荣、王联祖、沈松泉。另外超过10万字以上的翻译者还有杨锡祺、葛绳武、王正、苏伟光、王懋询、王伯璘、谢直声、胡舜官、赵家宝、胡天民、徐炳璋、杨大宁、刘树森、王文钧、徐绪堃等人。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还得到李侃先生的大力协助。
    对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的翻译,几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兢兢业业,力求信达,但限于水平和资料不全,疏漏错讹之处在所不免,仍希读者教正是幸。


天津编译中心
1992年12月

相关书评
 ·《中华读书报》:《顾维钧回忆录》:中国外交崛起的历史见证
媒体报道
 ·《中华读书报》:可以载入出版史的一段故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顾维钧回忆录》首次完整面世
 ·《乌鲁木齐晚报》:中华书局整套推出《顾维钧回忆录》
 ·《光明日报》:《顾维钧回忆录》:他见证了历史
 ·《中华读书报》:中华书局首度整套推出《顾维钧回忆录》
 ·《中国新闻出版报》:600万字《顾维钧回忆录》首次集中再版
 ·《新京报》:《顾维钧回忆录》首次整套同时出版
图片集

 
(C)2002-2008 中华书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最新动态 中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