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普及读物  >> 综合
全站搜索
 
请选择搜索范围
 
新书上架
 ·文苑英华——古都 2015-12-1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 2015-12-15
 ·杜诗详注(典藏本 2015-12-15
 ·世说新语笺疏(典 2015-12-15
 ·乐章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阮籍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元稹集(典藏本) 2015-12-15
 ·韩偓集系年校注( 2015-12-15
 ·花间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李太白全集(典藏 2015-12-15
 ·顾太清集校笺(典 2015-12-15
更多
最近浏览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 2023-6-8
 ·怎样用韵--诗词 2023-6-8
 ·云斋广录 鸳渚志 2023-6-8
 ·清末民初职官名录 2023-6-8
 ·商君书--中华经 2023-6-8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2023-6-8
 ·沙畹汉学论著选译 2023-6-8
 ·管锥编 1-5册 2023-6-8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2023-6-8
 ·明清性灵--怡情 2023-6-8
图书简介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二)(插图本)》
  丛 书 名:
  定    价:39元
  作    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发布日期:2013-1-17
  页    数:436页
  字    数:320千字
  包    册:9
    ISBN  :978-7-101-07380-5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6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现代根植于传统!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语言、艺术、服饰、习俗等等,无不蕴含着传统的因子。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百科全书。本书通过有趣的提问、巧妙的切入,用生动有趣的文字、直观形象的图片,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教育科举、天文地理、法律文化、哲学宗教、语言文学、衣食住行、体育娱乐、书画艺术、考古文物、文化典籍、戏曲曲艺等等各方面的文化常识。


本书卖点:
1. 畅销书《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的姊妹篇。《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在2010年1月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两个月销售2万余册,在北京三大店零售销量一度超过《于丹论语心得》;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商报》分别做了推荐和专题报道。本书是应读者要求开发的后续产品,在编辑思路和编排形式上延续前本的做法,而在内容上进一步充实,增加了天文地理、教育科举、考古文物、文化典籍等栏目。
2. 信息量大,开卷有益。一本书中包罗多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分作天文地理、法律文化、哲学宗教、语言文学、衣食住行、体育娱乐、书画艺术、考古文物、文化典籍、戏曲曲艺等12个栏目。
3. 趣味问题,专家解答。延请多位专家,问题力求有趣,解答力求准确,行文力求生动。如“为什么把考试的前三名称为三甲”、“为什么说‘笑不露齿’而不说‘笑不露牙’”等,把专业的制度问题和文字学知识用大众便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4. 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各个问题多则五六百字,少则二三百字,适合读者利用“碎片时间”做休闲阅读;根据内容选配图片,不仅直观,更能说明问题。


上架建议:
国学,传统文化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教育科举
我国古代有教授吗?
古代的“博士”与现在的有何不同?
国子监的“祭酒”是做什么的?
评阅试卷时糊名的制度是什么时候
开始的?
为什么进士登第被称为金榜题名?
什么叫连中三元?
为什么把考试中的前三名称为三甲?

 

法律文化
怎样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话?
什么样的行为叫“伤天害理”?
为什么说“打官司”而不说“审官司”?
古人怎样签名画押?
古代也有版权保护吗?
古代可以离婚吗?

 

衣食住行
 旗袍是怎么来的?
披肩是什么时候有的?
何谓“石榴裙”?
古代的胭脂是怎样的?
 “巾帼不让须眉”的“巾帼”为什么代指女性?
古今的“羹”一样吗?

 

体育娱乐
古人如何斗鹌鹑?
成语“二龙戏珠”描绘的是怎样一种活动?
古时人们为什么喜欢养金鱼?
古人养的宠物有哪些?
古代的弹棋是怎么玩的?
古人斗茶斗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体育运动中也有“保龄球”吗?

 

天文地理
何谓黄道吉日?
什么是“文曲星”?
“三星高照”的“三星”是指哪三星?
 “北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比赛取得第一名为什么叫“夺魁”?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阴历、阳历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常用“九州”指代中华大地?
“中国”的含义在历史上有什么不同?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五湖、哪四海?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在哪里?

 

哲学宗教
“佛”是指什么?
佛祖为什么死时面带微笑?
 “和尚”能随便叫吗?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三生有幸”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大伤元气”究竟伤了什么?
“真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吗?

 

语言文学
为什么说“笑不露齿”而不说“笑不露牙”?
 “皇后”“太后”为什么称“后”?
 “领袖”为什么成了领导人的称谓?
“衣冠禽兽”之说从何而来?
“冠盖”为什么成了官员的代称?
“还以颜色”的“颜”和”色”各是什么意思?
“神州大地”的“州”是什么意思?
哪两首诗被誉为“乐府双璧”?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些人?
 “诗佛”指的是谁?
“诗鬼”指的是谁?

 

书画艺术
被誉为“书中仙手”的唐代书法家是谁?
被誉为“神笔”的书法家是谁?
绘画中“墨四要”指哪四要?
为什么要“惜墨如金”?
绘画作品中的“小品”是怎样的?
 “后门造”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所说的“装潢”是指什么?

 

戏曲曲艺
 “腔”与“调”是不是一个意思?
“戏”与“曲”有什么区别?
京剧的“五法”有哪些?
西河大鼓中的“三碗酱”指的是什么?
评书中常说的“八大锤”都有谁?
相声中常说的“砍牛头”是怎么回事?
“相声八德”指的是哪八位相声艺人?

 

文化典籍
何谓韦编三绝?
史书为何又称为“汗青”?
古书中篇目为何称为“卷”?
什么是乌丝栏和朱丝栏?
什么是善本?
什么是纪传体?
什么是编年体?
《五代史》的新、旧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考古文物
考古工作者如何进行田野发掘?
考古工作者如何推断出文物的年代?
如何测量文物的年代?
考古学家如何判断人骨的年龄?
考古学家如何判断人骨的性别?
传奇的洛阳铲有什么功能?
古代墓葬中有哪些防盗措施?

 

中华医药
中医认为是哪些原因导致了疾病?
中医的“病历”怎么写?
人真的有“魂魄”吗?
中医是怎样“解梦”的?
“病入膏肓”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中医学的“肾”就是腰子吗?
每个人都需要补肾吗?
 “房中术”究竟讲些什么?
风油精是不是“万金油”?

精彩章节

“泾渭分明”从何而来?
    在日常生活中,“泾渭分明”的成语时常为人引用,意思是泾水渭水的清浊很分明,比喻是非、优劣的显而易见。早在《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诗句。原来,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流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水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两条河流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交汇处泾水明显要清于渭水。但到了唐代,又有了不同的说法。诗人杜甫《秋雨叹》中说:“浊泾清渭何当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二水流经之地考察,渭水流经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中含沙量是大于渭水的。但在人类早期,黄土高原开发程度不太高,沙土流失现象还不严重,清于渭水是可能的。当代学者则从河流类型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泾水是一条下切河,也叫山区河,比降大,流速快,因此下切很深,河床是石头,所以泾河平时是没有泥沙的,故而是清的。当然,不论这一解释是否完全成立,因为成语广泛流行的缘故,每年到泾渭交汇处观看“泾渭分明”的人总是不少。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电视上的和尚常常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不过常常发错音:“阿”是发ɑ音,绝非什么e或o。因为前者的梵语是不生不灭意;后者则是“流住”(生灭)的意思。如果发错音,意思就相反了。
    “南无阿弥陀佛”中的“南无”是皈依的意思;“阿”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弥陀”是佛的名字,像“如来”一样,所以连起来就是“皈依不生不灭的弥陀佛”。
    “阿弥陀佛”成为一个佛教徒见面就说的佛号始于六朝。后来它更是随着净土宗在中国普及,成为佛教信众的风行问候语。
    “弥陀佛”从地位上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从含义上说,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他诸佛所未见。藏传佛教中,班禅喇嘛便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则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
    相传古时,一个法藏比丘受到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口诵“阿弥陀佛”的佛号)来渡化众生。他由此发了四十八誓愿,后来赖此得以成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中医学的“肾”就是腰子吗?
    大多数人容易混淆中医学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其实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先说现代医学的肾,英文为kidney,这个词大约是在14世纪被创造出来的,一开始就是用于指称一个器官,指脊椎动物体腔内毗邻脊柱的一对器官中的一只。在人体内,这个器官长得像豌豆(俗称“腰子”),是尿产生和排出的器官。kidney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产物,所以在英文中kidney也指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
    再看中医学的肾,汉字中很早就有肾字,《说文解字》说“肾,水藏也”,“肾”字下面的“月”实际是“肉”的变型,代表着这个东西和肉有关,《礼记?月令》中说“孟冬之月,祭先肾”,这里的肾是作祭品的一类肉食(动物的肾脏)。我们知道《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写的书,而《礼记?月令篇》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候的作品,也就是说肾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已经和“水藏”“孟冬之月”有关联了,而这正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
    那么怎么理解肾和“水”“冬”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呢?这就涉及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这个理论,我们的古人能够一组一组地把握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是以肾来说,是“水藏”,这个“水”既是实实在在的水这种东西,又是抽象的五行中的水。就实在的水而言,中医学认为“肾主水”,即人体的水液都归肾来主管;就五行中的水而言,肾的五行属水,肾具有水这一行的特点。比如说五行中水对应着冬天、北方,对应着万物闭藏,于是肾的功能特点也是“藏”,中医学认为肾的精气宜藏不宜泻。那么肾闭藏的都是什么东西呢,最重要的就是“藏精”,肾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然后把他们保藏起来。肾中藏的这些精气对人体非常重要,不可以轻易耗损。人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都离不开肾中所藏的精。中医学又进一步细分了肾中的精,一部分是“先天之精”,这部分是生命开始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一部分是生命开始后人自己的生命精华以及来自五脏六腑的精气,这两种精实际上没法分开,共同执行生理功能而成为整个人体的原动力。人出生以后,随着生长发育,肾中的精气逐渐充实,男子到“二八”(16岁),女子到“二七”(14岁),有一种叫“天癸”的东西出现了,在天癸的作用下人有能力生成生殖之精,于是有了生殖能力,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老年,肾中精气从充实满溢转为虚少,人就表现出生命活力的衰退。肾藏了精还有一个功用,那就是“主骨生髓”,肾主管人体的骨,因为骨同样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曾国藩的看相书《冰鉴》,他说看一个人最根本的是看骨,然后是“生髓”,“髓”在汉语中有精华的意思,中医学把脑称为“髓海”,说明脑是精华汇集之地,很重要。

相关书评
媒体报道
图片集
 
(C)2002-2008 中华书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最新动态 中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