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材·学生读物  >> 大中专教材
全站搜索
 
请选择搜索范围
 
新书上架
 ·文苑英华——古都 2015-12-1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 2015-12-15
 ·杜诗详注(典藏本 2015-12-15
 ·世说新语笺疏(典 2015-12-15
 ·乐章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阮籍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元稹集(典藏本) 2015-12-15
 ·韩偓集系年校注( 2015-12-15
 ·花间集校注(典藏 2015-12-15
 ·李太白全集(典藏 2015-12-15
 ·顾太清集校笺(典 2015-12-15
更多
最近浏览
 ·古代汉语(上下册 2023-12-5
 ·马瑞芳讲聊斋 2023-12-5
 ·中国人应知的历史 2023-12-5
 ·论语译注——中国 2023-12-5
 ·礼记 (一函六册 2023-12-5
 ·日本汉语教科书汇 2023-12-5
 ·资治通鉴(中华经 2023-12-5
 ·新唐书(全二十册 2023-12-5
 ·画道(精) 2023-12-5
 ·诗境浅说正续编- 2023-12-5
图书简介



《古代汉语(上下册)》
  丛 书 名:
  定    价:50元
  作    者:胡安顺 郭芹纳 主编
  发布日期:2012-8-30
  页    数:1144页
  字    数:732千字
  包    册:5
    ISBN  :978-7-101-05286-2
  版    式:繁体竖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2-7
  开    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大学古代汉语课本。繁体竖排。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序 言  (一)
 凡 例  (一)
 绪论* 说明: 加*号者建议作为讲授内容,其馀部分建议作为教学参考内容。   (一)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
 二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二)
 三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  (二)
 四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  (三)
 五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四)
 附录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王 力(一三)
 
 
 第一单元
 文选  (二七)
   鲁施氏有二子*   列子 (二七)
   九方臯相马*   列子 (二九)
     景公衣狐裘不知天寒晏子谏    晏子春秋 (三二) 
   黄帝杀蚩尤   山海经  (三三)
   黄帝生骆明*   山海经  (三五)
   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  (三七)
   扁鹊之卫   新语  (四○)
   景公射出质*   说苑  (四一)
   原宪居鲁*   新序 (四三)
   钱神论*  鲁 褒(四六)
 工具书简介*  (五一)
  第一节 字典  (五一)
  第二节 词典  (六○)
  第三节 类书  (六八)
  第四节 政书  (七二)
 思考与练习  (七九)
 参考文献  (八二)
 
 
 第二单元
 文选  (八三)
   尚書 序*  孔安國(八三)
  臯陶謨*   尚書 (八八)
  湯誓   尚書 (九四)
  包犧氏之王天下*   周易 (九六)
     图一 八卦图  (九八) 
 词彙  (一〇三)
  第一节 古汉语词彙的构成  (一〇四)
   一 单纯词  (一〇四)
   二 合成词  (一一〇)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異同  (一一四)
   一 旧词的继承  (一一五)
   二 旧词旧义的消亡  (一一六)
   三 新词新义的产生  (一一八)
   四   词义内涵与外延的变化  (一一九) 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三〇) 
   一 词的本义  (一三〇)
   二 词的引申义  (一三四)
  第四节 同义词辨析  (一四一)
   一 内涵的差異  (一四二)
   二 范围的差異  (一四三)
   三 程度轻重的差異  (一四四)
   四 来源的差異  (一四五)
   五 使用对象的差異  (一四六)
   六 感情色彩的差異  (一四七)
   七 语法功能的差異  (一四八)
 思考與練習  (一四九)
 參考文獻  (一五六)
 附录  同义词辨析举例  (一五九)
 
 
 第三单元
 文选  (一七三)
  鄭伯克段 于 鄢*   左傳 (一七三)
    图二  鄭伯克段 于 鄢示意图   (一七五) 
  齊襄公之弑*   左傳 (一七九)
  齊桓公伐楚*   左傳 (一八二)
    图三   齐桓公伐楚示意图  (一八三) 
    图四    春秋左传正义 注样  (一八四) 
  楚莊王問鼎*   左傳 (一八七)
  知罃对楚王问*   左傳 (一八九)
  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   左传 (一九一)
 文字(上)  (一九四)
  第一节 漢字的結構*  (一九四)
   一 漢字結構的理論  (一九四)
   二 六書與漢字的結構  (二〇〇)
 思考與練習  (二二二)
 參考文獻  (二二四)
 附录一  文字蒙求 选   (二二七)
 附录二 汉字结构分析举例  (二五〇)
 
 
 第四单元
 文选  (二七七)
  齊晉鞌之戰*   左傳 (二七七)
    图五   齐晉鞌之战示意图  (二七八) 
    图六  古代战车结构示意图   (二七九) 
    图七 古戈矛弓图  (二八〇)
  晉侯夢大厲*   左传 (二八八)
  祁奚救叔向*   左传 (二九〇)
  叔孫豹論不朽   左传 (二九三)
  張骼輔躒致師*   左传 (二九五)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左传 (二九七)
 文字(下)  (二九九)
  第二节 漢字形體的演變*  (二九九)
   一 古文字阶段  (二九九)
    圖八 龜甲卜辭  (三〇〇)
    圖九 獸骨卜辭  (三〇一)
    圖十 干支表  (三〇二)
    圖十一   西周金文师酉簋  (三〇五) 
    圖十二   西周金文小克鼎  (三〇五) 
    图十三   西周金文毛公鼎  (三〇六) 
    圖十四 石鼓文  (三一〇)
    图十五 詛楚文  (三一〇)
    图十六 泰山刻石  (三一三)
    图十七 峄山刻石  (三一三)
    圖十八 新郪虎符  (三一三)
   二 今文字階段  (三一五)
    圖十九   戰國及秦代竹簡  (三一七) 
    图二十 史晨碑  (三一八)
    圖二十一 曹全碑  (三一八)
    圖二十二 玄秘塔碑文  (三二〇)
  第三節 古書中的用字*  (三二一)
   一 古今字  (三二二)
   二 異體字  (三二五)
   三 繁簡字  (三二七)
   四 通假字  (三二九)
 思考與練習  (三三三)
 參考文獻  (三三四)
 附录一 古今字举例  (三三五)
 附录二 通假字举例  (三四一)
 
 
 第五单元
 文选  (三六四)
  叔向賀貧   國語 (三六四)
  句踐滅吴*   國語 (三六七)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三七四)
  陳軫去楚之秦*   戰國策 (三八〇)
   昌國君樂毅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戰國策 (三八三) 
 语法(上)  (三八六)
  第一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简况  (三八六) 
   一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古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三八七) 
   二  二十世纪後五十年古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三九〇) 
  第二節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   (三九四) 
   一 名詞  (三九四)
   二 動詞  (三九六)
   三 形容詞  (三九七)
   四 數量詞  (三九九)
  第三節 代詞*  (四〇六)
   一 人稱代詞  (四〇六)
   二 指示代詞  (四一七)
   三 疑問代詞  (四二二)
  第四節 副詞*  (四二七)
   一 程度副詞  (四二七)
   二 範圍副詞  (四三〇)
   三 否定副詞  (四三三)
   四 時間副詞  (四三八)
   五 語氣副詞  (四四二)
   六 情態副詞  (四四五)
   七 謙敬副詞  (四四六)
   八 指代副詞  (四四八)
  第五節 介詞、連詞*  (四五〇)
   一 介詞  (四五〇)
   二 連詞  (四五九)
   第六節 語氣詞、嘆詞、助詞*   (四六八)
   一 語氣詞  (四六八)
   二 嘆詞  (四八一)
   三 助詞  (四八三)
  第七節  兼詞、固定結構與固定格式*  (四八八) 
   一 兼詞  (四八八)
   二 固定結構  (四九〇)
   三 固定格式  (四九六)
 思考與練習  (五〇〇)
 參考文獻  (五〇六)
 
 
 第六单元
 文选  (五〇八)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 (五〇八)
  君子食無求飽*   論語 (五〇九)
  吾十有五志 于 學*   論語 (五一〇)
  富與貴*   論語 (五一〇)
  飯疏食飲水*   論語 (五一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   論語 (五一二)
  仰之彌高*   論語 (五一二)
  子貢問政*   論語 (五一三)
  季氏將伐顓臾   論語 (五一四)
  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   論語 (五一五)
  大同*   禮記 (五一六)
  好學近乎知*   禮記 (五一九)
  大學之法*   禮記 (五二三)
  博学*   禮記 (五二四)
  君子内省不疚*   禮記 (五二五)
 語法(下)  (五二六)
  第八節 詞類活用*  (五二六)
   一  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動詞   (五二六) 
   二 名詞、動詞作狀語  (五二九)
   三 使動用法  (五三三)
   四 意動用法  (五三九)
  第九節 判斷句*  (五四二)
   一 ‘者……也’  (五四二)
   二 ‘者……’  (五四四)
   三 ‘……也’  (五四四)
   四 ‘……’  (五四五)
  第十節 被动句*  (五四八)
   一 被动句和被动句式  (五四八)
   二 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  (五四九)
  第十一節 词序*  (五五六)
   一 賓語前置  (五五六)
   二 定语後置  (五六三)
 思考與練習  (五六四)
 參考文獻  (五七一)

 


 第七单元
 文选  (五七三)
  道可道*   老子 (五七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 (五七五)
  三十輻共一轂*   老子 (五七六)
  曲則全*   老子 (五七七)
  知人者智   老子 (五七七)
  道生一   老子 (五七八)
  天之道   老子 (五七九)
  小國寡民*   老子 (五八〇)
  胠篋*   莊子 (五八〇)
  秋水*   莊子 (五八七)
  魯少儒*   莊子 (五九〇)
  惠子相梁   莊子 (五九一)
  運斤成風   莊子 (五九二)
 音韻*  (五九三)
  第一節 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五九六)
   一 和聲母有關的概念  (五九六)
   二 和韻母有關的概念  (五九九)
   三 反切  (六〇一)
  第二節 中古音  (六〇二)
   一  廣韻 以前的韻書  (六〇二)
   二  廣韻   (六〇三)
     图二十三   宋本广韻 首页  (六〇五) 
   三  韻鏡   (六〇六)
    图二十四  韻镜 图例  (六〇七)
   四 中古音的声韻调  (六〇八)
   五  中古音到北京音的重要變化   (六一〇) 
  第三節 上古音  (六一三)
   一 上古音的韻部  (六一三)
   二 上古音的聲母  (六一九)
 思考與練習  (六二三)
 參考文獻  (六二六)
 附录 古入聲今读平声字简表  (六二八)


 第八单元
 文选  (六三〇)
  人皆謂我毁明堂*   孟子 (六三〇)
  許行*   孟子 (六三三)
  榮辱*   荀子 (六三八)
 诗词格律*  (六四五)
  第一节 诗 律  (六四五)
   一 近體詩的分類和結構  (六四六)
   二 近體詩的押韻  (六四九)
   三 近體詩的平仄  (六五四)
   四 近體詩的對仗  (六六五)
  第二节 词 律  (六七〇)
   一 词调、词牌  (六七一)
   二  减字、偷声; 添声、添字、摊破;促拍; 令; 引; 近; 慢  (六七五) 
   三 词谱、词韻  (六七八)
   四 平仄与句式  (六八二)
   五 领字  (六八五)
   六 押韻  (六八六)
   七 对仗  (六八九)
   八 用典和引言  (六九一)
 思考与练习  (六九三)
 参考文献  (六九五)
 附录一  佩文詩韻釋要 选  (六九七)
 附录二 词韻  (七一九)
 附录三 词谱选  (七三二)


 第九单元
 文选  (七七〇)
  更法*   商君書 (七七〇)
  尚賢   墨子 (七七四)
  五蠧*   韓非子 (七七九)
  貴公   吕氏春秋 (七八九)
 训诂*  (七九四)
   一  傳統訓詁學的實踐與研究概况   (七九六) 
   二 古注的作用  (八〇〇)
   三 古注的類型  (八〇一)
   四 古注的術語  (八〇三)
   五 古注的體例  (八〇七)
 思考與練習  (八一〇)
 參考文獻  (八一二)
 
 
 第十单元
 文选  (八一三)
  諫逐客書*  李 斯(八一三)
  賜南粤王趙佗書*  劉 恒(八一八)
  獄中上梁王書*  鄒 陽(八二二)
  報任安書*  司馬遷(八三一)
 古书的标点  (八四七)
   一  古書標點中的常見錯誤   (八四九) 
   二 標點古文的基本方法  (八五一)
 思考與練習  (八五八)
 參考文獻  (八六〇)


 第十一单元
 文选  (八六一)
  黄帝*   史記 (八六一)
  垓下之战*   史記 (八六六)
  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 (八六九)
 修辞*  (八八三)
  第一节 修辭學研究簡况  (八八三)
   一 古代的修辭研究  (八八三)
   二  現代修辭學的建立和發展   (八八五) 
  第二節  古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格   (八八八) 
   一 起興  (八八八)
   二 比喻  (八八九)
   三 誇張  (八九一)
   四 引用  (八九一)
   五 借代  (八九五)
   六 變文  (八九九)
   七 互文  (八九九)
   八  并 提  (九〇〇)
   九 倒置  (九〇一)
   十 委婉  (九〇二)
   十一 顶真  (九〇四)
   十二 析字  (九〇五)
   十三 排比  (九〇六)
 思考與練習  (九〇七)
 參考文獻  (九一〇)
 
 
 第十二单元
 文选  (九一一)
  答客難*  東方朔(九一一)
  解嘲  揚 雄(九一七)
  情 采 *  劉 勰(九二六)
  兰亭集序  王羲之(九三三)
  鄭玄傳*   後漢書 (九三五)
  音辭*   颜氏家訓 (九四一)
 古代的文體*  (九四七)
   一 傳狀  (九五〇)
   二 論辩  (九五二)
   三 雜記  (九五三)
   四 奏議  (九五五)
   五 詔令  (九五六)
   六 碑誌  (九五七)
   七 哀祭  (九五八)
   八 序跋  (九五九)
   九 書啟  (九六〇)
   十 箴銘  (九六一)
   十一 頌贊  (九六二)
 思考与练习  (九六三)
 参考文献  (九六六)
 
 
 
 
 
 附录 文体文选  (九六七)
  一 传状体  (九六七)
   子劉子自傳  刘禹錫 (九六七)
  二 论辩体  (九七〇)
   過秦論 (上)  賈 誼 (九七〇)
   管蔡論  嵇 康 (九七三)
   雜说四首 (选二)  韓 愈 (九七五)
    其一  (九七五)
    其二  (九七六)
   進學解  韓 愈 (九七六)
   原性 (节选)  韓 愈 (九八〇)
   原毁  韓 愈 (九八二)
   留侯論  蘇 軾 (九八四)
   原君 (节选)  黄宗羲 (九八六)
   原臣  黄宗羲 (九八七)
  三 杂记体  (九八九)
   燕喜亭記  韓 愈 (九八九)
   喜雨亭記  蘇 軾 (九九一)
   黄州快哉亭記  蘇 轍 (九九二)
   先秦古器記  劉 敞 (九九四)
  四 奏议体  (九九五)
   陳政事疏 (节选)  賈 誼 (九九五)
   論貴粟疏 (节选)  鼂 錯 (九九七)
   陳情表  李 密 (九九九)
   論佛骨表  韩 愈 (一〇〇一)
  五 诏令体  (一〇〇三)
   高帝求贤诏   汉书  (一〇〇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汉书  (一〇〇四)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汉书  (一〇〇五) 
     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 (一〇〇六) 
  六 碑志体  (一〇〇九)
   封燕然山銘  班 固 (一〇〇九)
   柳子厚墓誌銘  韩 愈 (一〇一〇)
    潮州韓文公廟碑 (节选)    蘇 軾 (一〇一四) 
  七 哀祭体  (一〇一七)
   弔古戰場文  李 華 (一〇一七)
   祭蘇子美文  歐陽修 (一〇二〇)
  八 序跋体  (一〇二一)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 白 (一〇二一)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一〇二二)
  九 书启体  (一〇二四)
   與韓荆州書  李 白 (一〇二四)
   答李翊書  韩 愈 (一〇二六)
  十 箴銘体  (一〇二九)
   座右銘  崔 瑗 (一〇二九)
   五箴  韩 愈 (一〇二九)
   陋室銘  劉禹錫 (一〇三一)
  十一 赞颂体  (一〇三二)
   項羽本紀贊  司馬遷 (一〇三二)
   酒德頌  劉 伶 (一〇三三)
   子産不毁鄉校頌  韩 愈 (一〇三四)
 
 
 附录一    説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漢語大字典 部首對照表  (一〇三六) 
 附录二  中國古代語言學家選  (一〇八八)

精彩章节
相关书评
媒体报道
图片集
 
(C)2002-2008 中华书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最新动态 中华书评